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121113
没病找病为了啥? 消费者和商家“联手”“造”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30日 《健康时报》 2002.05.30
     本报记者 张纪翔

    失眠、心悸、神经性过敏、时差反应、过分依赖药物……这些被医药广告和宣传材料称之为“非治不可”的所谓疾病,医学专家却说是被消费者自己和某些商家“共同”“捏造”出来的。近日英国一份医学刊物的调查显示,有200多种并非疾病的症状被人们悄悄地定义为疾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袁钟对记者说,首先喜欢“捏造”疾病的是医药公司和保健品公司。由于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人对个人健康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高节奏的工作生活可能会出现许多亚健康的症状。但这一切表象在医疗仪器的检查下可能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器质性病变,但亚健康人群却对自己患病深信不疑,于是一些保健品厂商开始利用这大做文章,“捏造”疾病来达到自己赢利的目的。

    还有种情况是一些人对自己没信心。袁钟博士曾接触过一位对药物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患者,每天必须服用某种药才能入睡,但当家属瞒着他将药品调换为维生素,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保持轻松的睡眠。通过这个病例,袁钟博士认为当前许多人对个人健康的判断更多是主观和心理的暗示,这为社会舆论环境和医药公司及保健品企业提供了“捏造”疾病的温床。

    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体检部主任郭松山在工作期间发现许多老年同志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在查体中对个人的衰老所表现的体征尤为敏感,不愿意相信医嘱,反而私下却盲目听从医药公司和保健品的商业宣传。他认为,许多中老年同志其实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对生命健康的重新认识。

    郭松山主任提出,如果没有临床的病变,医院鼓励中老年同志还是多以体育锻炼为主,诸如过去深海鱼油和伟哥的示例证明,医药公司和保健品公司的宣传无疑是夸大其辞的广告策略,他们对许多盲目的消费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谋求暴利。他介绍,在该医院开展体检工作的期间,许多企业表示希望同该院进行商业合作,但医院考虑职业使命的特殊性拒绝了对方的请求,但在医院外面许多商家的手段和举动却不得而知。他们在贩卖自己的产品,但需要健康的消费者却不知道能得到什么。

    袁钟博士希望消费者一定不要轻信市场上的商业宣传。对医药广告一定要查看是否具有近期国家和地方颁布的“药”字和“健”字标识,同时不要轻信非医学刊物和专家的推荐,对医疗和医药的广告一定要认准有无国家高级医疗权威机构的认证,如此才能有效保证避免受骗上当。, http://www.100md.com